来源:作者:点击:
2018年我国哪些商法立法推动了良好商事环境建设,2019年我国法治营商环境又将在哪些领域发力?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工作重点。切实优化营商环境,归根结底都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
2018年我国哪些商法立法推动了良好商事环境建设,2019年我国法治营商环境又将在哪些领域发力?3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9年《法治蓝皮书》进行了梳理和建议。
2018年商事环境打造
《法治蓝皮书》指出,回顾2018年度商法的发展,诸多领域发生了回应新时代背景的法治事件。
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发布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法治蓝皮书》指出,这标志着中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这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国务院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天津)、(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梳理三地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为其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同时也为自由贸易区的进一步发展护航。
2018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商务部发布《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在更多领域试点取消或放宽外资准入限制,有利于更大范围的扩大开放。此外,国务院还印发了《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工作方案》。
资产管理业务有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法治蓝皮书》指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下实施功能监管的思路,直指分业监管下标准差异催生套利空间的弊端。
《法治蓝皮书》还指出,为健全完善金融审判体系,营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环境,中央决定设立上海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有助于聚焦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的任务,提高金融审判的质量、效率和司法公信力,提升国际金融交易规则话语权,完善中国特色的金融司法体系。
2019年法治营商环境建议
《法治蓝皮书》还对2019年将从哪些领域打造法治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进行了预测和建议。
首先,应进一步依法规范行政权力、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2019年应加快落实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聚焦企业关切进一步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实的通知》的要求,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外商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提高审批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保护产权,加强监管。其核心仍是“放管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的“放管服”改革措施2019年势必在法律方面多有动作。
其次,给予新经济、新业态积极的法治回应。随着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政府监管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三次提到了“包容审慎”监管。未来,对于新经济、新业态应采取积极审慎的监管策略,促进其在规则之下健康发展。
再次,将防范金融风险作为改善营商法治环境的重点。金融立法要有预见性、时效性,以适应互联网时代金融业态瞬息万变的发展趋势,而营商环境的改善却不可避免地以金融业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前提,金融法治建设必须解决好已经产生的问题,并对未来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时出台前瞻性的措施。
最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对保障营商环境的重要性。《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领域主要法律的修改将继续,这些法律修改或多或少涉及相关主管部门职能的调整和体制改革问题,推进或许不会很顺利。
此外,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力度。企业在经营活动和品牌创建过程中,需要市场提供公平公正的环境,不能让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侵蚀品牌的无形资产。要彻底改变知识产权案件诉讼中维权难的状况。对侵权者的惩罚措施不能只体现在罚款的数量上,而应重点打击其侵权的能力,对严重和屡次侵权者,要限制其参与市场经营活动。
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知识产权法院运行,将继续解决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中周期长、举证难、赔偿低等问题,进行有益尝试,重大知识产权案件判决要引领社会和经济发展走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释放的红利,也将加快推动品牌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