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点击:
准一线城市的“同辈压力”
王晖指出,现在准一线的城市互相竞争的劲头很足,压力也很大。比如南京,向前看同苏州的差距越来越大,而武汉等城市又在它后面紧追不舍。西安面临的问题也相同,以前还会跟成都争一争“西部老大”,现在落得越来越远,不过在后面也有长沙、乌鲁木齐等在追赶。
上述这些城市也都是“抢人大战”的主力军。南京40岁以下本科毕业生即可落户,外地毕业生来宁面试发放1000元补贴,青年大学生2018年1月1日后在南京实现首次创业,领取营业执照,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开业补贴;
武汉也实行大学生几乎“零门槛”落户,并推行“社区公共户”、“人才住房券”等制度;成都推行“先落户后就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即可落户,同一用人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凭单位推荐、部门认定办理落户手续。
争相的优惠带来了人才落户量的提升。本报记者梳理各地统计公报得知,成都户籍人口1435.33万,新增36.43万人,在2017年的人才争夺战中名列前茅。西安户籍人口845.09万人,比上年净增加20.15万人。
这一数字虽不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大,但还是多于南京和杭州的不到18万新增户籍人口。
人才数字的背后,是这些城市在为未来竞争格局中占得有利地位摩拳擦掌。2018年,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中位于全国城镇体系最高位置的“国家中心城市”已经确定了9个名额,除了一线城市北上广、直辖市天津和重庆外,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城市均位列其中。
入选“国家中心城市”,除了意味着在地区内成为具有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核心外,还有可能作为窗口和门户,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中心。
很明显,并非是城市大、GDP高就能获得这样的地位,南京、长沙、杭州、青岛等被广泛看好的“准一线”城市,也仍然在为争取进入这一名单费尽心力。
3 4 下一页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