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在线_中国法治在线网 > 经济

沿淮5省携手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时间:2019-05-06 16:48

来源:作者:点击:

沿淮5省携手 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面积24 .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亿,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5省25市4县。

今年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下简称《规划》)实施启动之年。4月29日,首次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在江苏省淮安市召开,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5省29市(县)共同定下16年之约,将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规划从无到有,从形成到出台走过了漫长的8年岁月,而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朋友圈也从3省5市增长到5省25市4县。作为新时代首个获国务院批复的跨省域、跨流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是如何形成的?

目标:中国第四增长极

淮河流域面积广大,是我国南北方的重要分界。人口高度密集、行政区划众多,历史欠账不少、各地差异较大,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张东强指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与一般的区域规划不同,它的规划范围横跨华中、华东两大区域,覆盖五人口、经济大省,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规划实施没有拿来主义的经验”。

尽管如此,长久以来淮河流域一直缺乏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支撑,这也让许多沿淮城市颇为“着急”。

2010年,江苏省淮安市率先提出“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设想,正式拉开《规划》编制的序幕。

2013年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在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建议,将淮河生态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以江苏省淮安市、安徽省蚌埠市和河南省信阳市为核心区,以淮河为纽带的区域一体发展经济格局。2016年3月17日,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被纳入“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8年10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规划》,并以国家发改委的名义印发,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

也正是从这时起,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合作发展有了顶层设计。据了解,《规划》也是新时代首个获国务院批复的跨省域、跨流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早在6年前就认为:“未来10到20年,淮河流域的投资将会大量增长,并将会成为中国第三个出海的黄金水道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成为改革开放第4个10年里中国经济的支撑点。”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要策划者和推动者,郑新立希望,早日把淮河建成中国继长江、珠江之后的中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把淮河流域打造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

《规划》惠及淮河流域1.46亿人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面积24 .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6亿。一开始在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时,参与城市并没有现在那么多,只有3省5市。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中央和地方层面对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直至国家战略的高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据了解,发展规划的参与省市从3省5市到3省20市1县,最终发展为目前的5省25市4县。

据《规划》指出,实施期限为2019-2035年,目的是要将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特色产业创新发展带、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中东部合作发展先行区,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任务。

在这其中,作为首提首推城市的淮安,也被赋予了“一中心五枢纽”的功能定位。今年是《规划》实施启动之年。4月29日,在淮安召开了首次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五省共同签署省际协同推进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与平台,加快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同日,25市4县相关领导齐赴淮安,召开第一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

此次框架协议提出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市县联动推进机制。省际联席会议按照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五省顺序轮流承办,围绕《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目标和任务,研究协调规划实施中跨省的重大事项,原则上每年召开1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成员为25市4县,按照相关制度组织开展活动,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为城市合作决策机构,每年召开1次会议。

据了解,2020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由安徽省轮值。2020年的市长会商会,确定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

少见将“生态”纳入规划标题

据《规划》显示,未来16年,5省29市(县)将围绕“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本服务共建共享、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等六个方面,合力推动淮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其他跨流域区域的建设来看,沿淮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规划之初就着重强调生态的重要性。将“生态”二字嵌入规划标题中,这一做法在国务院批复的发展规划中尚属少见。国务院去年10月在《规划》的批复上更是明确:“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改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

南都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目前除淮河生态经济带外,也仅有同日批复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在标题中突出了“生态”一词。

这一做法与目前我国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理念也相吻合。

在4月29日举行的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上,5省副省长也不约而同谈到要保护淮河流域、构建生态屏障。

省际议大事,市级抓实施

正如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张东强所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不是独角戏,要通过机制化的手段、协同化的做法,探索创新落实《规划》的有效途径。

在肯定协作方式的同时,张东强也强调省际、市级合作的重要性。张东强指出,近年来研究出台的一系列跨省的国家级区域规划,成效显著,但从实际情况看,后面规划的落实情况还不尽如人意。“一些关键性领域的合作,一些涉及到地方利益的深层次改革推进缓慢,有的甚至偏离了规划制定的初衷。”

安徽淮南市市长张孝成也坦言,淮河生态经济带,或是第一个以流域为主线的区域合作战略。他直言,如果在生态治理方面各干各,上下游不协同,将很难真正形成“生态带”。

事关沿淮一亿四千多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张东强认为要加快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协调推进机制。

这其中,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省际层面发挥协调的职能,建立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各省轮流坐庄,在这个层面议大事;二是在市级层面具体执行,建立执行机构,组建城市联盟,在这个层面抓实施。

如今,第一次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和第一次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均已召开。如何利用好这一国家战略,推动沿淮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各省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协调机制,“联席会议不能走形式”,张东强再三强调,要采取滚动推进的方式,一件一件地抓好联席会议议定事项的落实。

采写:南都记者 卜羽勤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中国法治在线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法治在线 版权所有
邮箱:26222935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