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治在线_中国法治在线网 > 舆情

舆情观察:灵璧交警被撞缘何引发全网关注

时间:2018-04-11 23:09

来源:作者:点击:

近日,一段灵璧县委一名工作人员因故意撞倒正在执勤的交警后扬长而去的视频,引发网民关注。

事发后,当地县委官方微博发布信息,称该工作人员已被行政拘留七日,并被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由于在官方信息中并未提及案发时间、地点、人物身份、违法事实等关键要素,再度引发网民持续关注。

12月11日,当地公安交警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被撞倒交警是辅警,胳膊有点擦伤,并无大碍。此答复被曝光后再次引发网民的极大关注和热评。

一、舆情发生

Public opinion

此起舆情事件引发关注的顺序,是先有事件视频被人发上网曝光,引发舆情,随后当地官方微博才发声,在应对处置上明显拖慢一拍,被动应对先输一着。

展开剩余83%

官方首度发声的信息中,由于刻意回避了此起事件中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几大重要环节,未能满足公众的知情欲望,且由于撞倒交警者为县委工作人员,身份较为特殊,激发了网民的一探究竟的想法,这是舆情迅速升温的诱因之一。

恶意撞倒正在执勤的交警并逃逸,态度蛮横嚣张,在舆情发生后简单地以行政拘留七日和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来应对,显然很不到位,尤其是在众多警察自媒体的质疑声中,是应该行政拘留还是刑事拘留的讨论,成为舆情升温的诱因之下。

二、舆情发酵

Ferment of public opinion

12月11日,当地交警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被撞倒交警是辅警,胳膊有点擦伤,并无大碍。这次答复让很多本身就带有极大不满的网民们再度爆发不满情绪,舆情极速发酵。

从该起案件视频被人发上网,到当地官方滞后发声,舆情的焦点先后有三次集中:撞人者身份空间为何、拘留七日是否降格处理、辅警被撞伤是否构成犯罪。而这三个焦点,无论是当地公安官方微博,还是当地县市两次宣传部门,均保持了沉默和回避态度。而网民的主要观点恰恰围绕这三个问题,双微平台质疑声渐起。

12月12日,新华网报道了此起事件,致使舆情发酵达到顶值。有网民对此评论:本是普通的案件,为什么会演变成为公共舆情事件?是什么力量操纵警方依法办案?宣传部门在舆情处置过程中应对处置不力,导致事件成为全国轰动的负面丑闻。

三、舆情处置

Public opinion disposal

如果说就事论事而言,对于此案中撞伤交警的情节,案件性质的认定并不是什么难事。无论是适用治安处罚法行政拘留,还是适用刑法予以刑事拘留,都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加以说明,相信公安的专业水准,对适用法律的解释应该不存在太多的质疑。

在此起舆情发酵之初,适时公布违法时间、地点、主要违法事实及违法者的身份,也并非什么难事,比如:某年某月某日,灵璧县委一名工作人员朱某因不服交警管理,在某地某处将执勤人员撞倒在地,目前该朱已被当地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七日。对此不应该过多的回避而引发网民们过多的猜测尤其是对撞倒交警者身份的猜测,导致舆情持续升温。

舆情观察:灵璧交警被撞缘何引发全网关注

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一起公共事件,都不可能隐瞒事实真相,任何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压降舆情的努力,必将引发次生舆情。从目前网上舆情反映来看,已有不少网友对该当事人的身份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当地平时比较活跃的官方微博,面对此事却出奇的沉默,让人不得不怀疑他们是受到了来自同一层面的压力。而当地官方微博帐号@灵璧发布 面对网民质疑,并没有就该起事件网友质疑的内容作出新的答复,而是大早上就开始卖萌卖天真、装纯卖鸡汤,有网友调侃“如果鸡汤能够解决舆情,我们送你们一个养殖场”。

四、舆情分析

Public opinion analysis

作为一起普通的案件所引发的舆情,官方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公开的回应,并针对调查和处置情况,客观、全面地进行信息公开,不管是什么样的事件,公众需要知道的是全部真相,错就是错,对就是对,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刻意隐瞒,一旦存在行政公权力的干预,否则必将会引发网友的反弹情绪,加剧舆情升温恶化。因为想隐瞒的情节,往往正是公众希望知道的,真相就在那里,说与不说,主动说还是被动讲,效果完全不一样。

舆情观察:灵璧交警被撞缘何引发全网关注

另外,在接受媒体采访方面,应该有比较规范的工作机制,电话中如果无法确认对方媒记身份,切记不要随便接受采访,而是通过自身发布平台回应公众疑问。没有人能保证你所说的,是否被媒体全部发布。如果都依赖于媒体进行发声,那么多的政务官微有什么存在的必要?难道都是为了做表面工程取悦于领导?或是纯粹为了在网上互相调侃接龙?不要轻易放弃话语权,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此文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代表作者言论,由此文引发的各种争议,本网站声明免责,也不承担连带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
中国法治在线Copyright © 2002-2019 中国法治在线 版权所有
邮箱:2622293504@qq.com